“你我”的三十天

国内 h6883153w 2021-07-04 08:25 170 0

一个多月来,这个城市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你”和“我”合力坚守,奋战抗疫广州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啟广、黄琳、特约撰稿王春燕、谢源源

芳村,解封!

6月24日下午14点,广州荔湾区芳村片区解封(鹤园小区除外),正式恢复对外人员和交通通行。汽车驶上珠江大桥,现场围观的市民不约而同齐呼:“解封了”;鹤洞大桥旁,执勤交警移开路障;医护人员大巴驶离芳村,市民驾车驶出芳村上班,志愿者作出胜利的手势;在芳村往鹤洞大桥的上桥口位置,一位司机摇下车窗向路旁执勤民警竖起拇指。——镜头留下历史:21天封闭管理;18万人,人均核酸检测8次以上,最多高达10多次……

下午16时,广州地铁所有受到疫情影响关闭的车站恢复正常运营。芳村片区地铁公交也全面恢复运营,一位老家在增城的阿姨早早到了地铁站,急着赶回老家,吃她念想了一个月的荔枝。阿姨这段话上了微博热搜,留言无数。网友“凌辰”留言感慨:“苦尽甘来,山河星月都做贺礼,此时的荔枝也格外甜美……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更快。广州明天会更好!”。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一个多月来,这个城市见证了一个又一个 “你”和“我”合力坚守,奋战抗疫,守护了广州。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在和流调人员交流

疾控人:辛苦是常态,没人不辛苦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并不喜欢用“辛苦”形容自己的工作,“辛苦是常态,没人不辛苦,从领导到老百姓,每个人都辛苦地守卫这个城市。”

从去年八月开始,随着新冠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广州市疾控中心也调整成立了一支24小时全天候从事新冠肺炎现场处置的工作队,工作主要围绕境外输入疫情开展防控工作。包括疫情现场处置,风险评估、各条防控线的督导指导、人员、物品、环境的监测,工作指引制定等等。用张周斌的话来说,这支近40人的工作队是不折不扣的新冠现场处置特战队。

直到2021年5月20日,广州的新冠病例几乎全是在隔离酒店发现,并无本土病例。

5月20日下午,荔湾区龙津街锦龙社区一名75岁的阿婆下午步行到荔湾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发热门诊马上进行例行的核酸检测,当天晚上报告初筛结果阳性。

张周斌和同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重点场所进行流调,并迅速作出初步判断。凌晨流调完成,立即封闭阿婆所在小区里的两栋楼,对她近期去的茶楼、餐厅、市场等地都进行了封闭和排查。

按照出行轨迹走一遍、进行现场勘查是流行病学调查重要的一环。张周斌说,要看场地规模,看现场环境的传播风险,比如是不是通风,进出口走向等,“这些都将决定管控区域的范围。”

21日凌晨,阿婆的最终结果出来:阳性。

接下来的一个月,张周斌忙碌在在这个城市的不少地方,还要挤出时间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科普”广州疫情。好些时候都是连线回答问题,因为他没有时间赶赴发布会现场。

6月25日,广州迎来第6个连续零新增日。张周斌说,这几天没有新增病例,正好有时间回顾这次疫情、思考还有没有更好办法来应对变异毒株。

他认为,接下来要坚定不移地完成疫苗接种。疫苗能实现全人群覆盖,一定可以有效地防止疫情大规模流行。

在疫苗还不能全人群覆盖的情况下,做好个人防护也立刻见效。“戴口罩、勤洗手,预防呼吸道疾病就这两招。”他还加了一句:不参加聚集性活动。

不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候,普通人每天都绷得那么紧,也有些难度。他认为,这种情况下,各行业需要升级防控条件。比如餐厅,在管理和规划方面,如何提供更好更舒适的环境,通风好,也不拥挤。再比如,大型活动时,人员如何有效疏通等,都需要一些操作性强的措施。“不能指望老百姓做到所有的个人防护,需要出台相应的规则。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很好地处置和解决。”

作为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张周斌说他从不担心出现个案,也无法保证或永远保持不出现个案。但一旦出现,他们的目标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进行最快的处置,让其不蔓延。“公共卫生的意义,保持整个城市的卫生健康,保护大部分老百姓健康,是保护人群。”

换句话说,张周斌和同事的工作是控制传染病的增量,让城市有限的医疗资源给已经患病的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广州的疫情缓和,并不代表危险已经过去。”张周斌说。广州承担了极大的防控境外输入的压力。

守好祖国南大门,广州疾控人和他们的城市任重道远。

闻发布团队:始终与您在一起

“各位媒体朋友:今天是2021年6月21日,这是新的一周。欢迎大家来到广州市新闻发布中心出席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熟悉的开场白,又一次在广州新闻中心响起。

自5月21日广州疫情开始起,截至6月24日,广州市累计召开34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参与发布的人,除了熟悉的,还有来自全市不同部门机构的87家单位、138名发布人员。人员众多,内容博杂,因为每场发布会除了新冠肺炎疫情情况通报外,还要回应市民的各种关切。

那么,组织一天天高效权威的新闻发布会,需要多少人?广州的数字是:8人。

广州市新闻发布团队共8人,每人有确切具体的分工。连续一个多月几十场的发布会,他们已习惯在这条权威信息流水线上转个不停。

每天上午10点半,新闻发布会准时开始。而两小时前,工作团队就已抵达广州市新闻中心,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们会先花10~15分钟开个内部会,就当天发布会的分工进一步明确安排,比如谁负责收集当天参加发布的各单位或机构的发布稿,谁负责当天媒体的签到指引和服务管理,谁负责场地里的桌桌椅椅设备音响等等。一旦确定,立马开始准备。

从8:40开始,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工作紧张而繁忙,因为要再次协调好发布会各个细枝末节。

10点左右,进入会前的最后一道环节:主持人会和参加当天发布会的人(一般是4-5个发布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就当天发布的议程和流程进行核实和确认。

首先,流程议程需再确定一下,确保当天新闻发布会整个议程是顺序顺利的;其次,就发布过程中媒体可能感兴趣的一些问题进行回应;第三,再次强调发布人的礼仪言行举止的细节,包括上台下台,台上的言行举止,动作,以及直播中的有关细节等。

10点半,新闻发布会开始,各路媒体的同步直播也开始。团队中的每个人进入各自的工作角色,各司其职且守土有责。

一个小时后,发布会结束,发布团队的小伙伴们会在会议室和发布人进行简单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以及他们的体会和感受,为更好的下一场发布做准备。

午餐时间一般是半个小时。 12:30到13:30,工作团队召开当日的第二场碰头会,研究次日发布会的方案和议程。

这一个小时涉及几个方面:一是要落实国务院督导组疫情防控督导组及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新要求和最新部署;二是要收集好媒体就最新疫情防控的关注点和最迫切的问题;第三,复盘前面发布会的内容,看看在发布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根据这三方面的内容,工作团队研究制定第二天的发布工作。

下午1点半到2点左右,根据第二次碰头会结果拟定次日新闻发布会的方案和通知,并发给相关参与发布的单位,请他们抓紧时间准备。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参与次日发布会的单位会做相关筹备工作。新闻发布团队要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咨询和帮助,比如发布内容怎么表述,以及核对发布的数据,同时也尽量满足媒体想要获取的信息需求。

每一场新闻发布会的资料都会及时公开,所以下午工作团队除了准备下一场发布会的交流,还要整理好当天发布会的信息公开,包括照片,现场回应等资料。

约晚上7点,工作团队初步确定次日参加的各发布单位或发布人,也包括相关的发布稿等内容。团队成员的工作会持续到晚上12点:要和次日发布会的各单位进行沟通,包括审核其发布稿,调整发布内容,以及发通知给媒体。等到媒体的报名资料收集整理好之后,当日的工作才告一段落。

时间转个不停,工作周而复始,也不曾停歇。从5月21日第一场疫情防控发布会就开始了如此密集的工作节奏。不过,那一次,他们的速度更快:从敲定发布会方案到发布会开始,仅用了三个小时。

用权威的信息跑赢病毒,跑赢谣言,是他们的目标。

在首场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病例已经隔离收治、密接已经隔离采样、场所已经严格管控,流调正在深入开展”的权威声音,一开始就稳住了广州的人心。接下来的广州战疫,正如当日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朱小燚所承诺:“广州市新闻发布工作始终与您在一起。”

“居民直接在楼上喊我们,需要帮忙”

广州本轮疫情是从荔湾区开始的。与此同时,一场将病毒关起来、遏制其继续传播的战役,在荔湾全区打响:5月26日,荔湾区开展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5月29日,白鹤洞街由低风险地区调整为中风险,辖下11个小区居民每天只能出行一次;5月31日,各小区开始实行封闭管理;6月2日,白鹤洞街升级为高风险地区,继续执行严格的居家封闭管理。

病毒被关起来了,但封闭区里的生活还要继续。白鹤洞街常住人口有48238人。如何满足这么多人足不出户的生活需求,是一个巨大考验。

2020年全国疫情期间,广州市就开始在全市推行“三人小组”的做法,组成不同层面的“三人小组”,例如在街道层面,三名成员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派出所所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组成,负责整体工作部署;在甄别层面,由街道干部、派出所民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组成,负责上门核实重点人员情况;在社区层面,“三人小组”负责居家隔离人员的日常管理。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到本轮疫情来袭,“三人小组”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

吴瑶,正是社区层面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作为荔湾区人力社保局的一名党员,疫情一开始,他就和同事们(共50人)响应 “党员上楼”的号召,组成党员突击队,支援白鹤洞街鹤翔社区的防控工作。

“我们三人小组是由一名警察、一名医护人员、一名志愿者组成。”吴瑶告诉本刊记者,“三人小组”的工作任务是做好对居家隔离人员的健康检测、上门核酸采样等。物资配送、反映群众需求等实际琐碎的事情,也是“三人小组”每天的任务。“需要帮助的居民打电话给居委会,居委会通知‘三人小组’上门。在没有上门时,我们也在社区里来回走动,也有居民直接在楼上喊我们,需要帮忙,我们就协调处理。”吴瑶说。

五月的广州,天气在暴晒和暴雨中来回切换,无数个“三人小组”就在这样的日晒雨淋中穿着隔离服,替各家各户配送日用品、生鲜肉菜、快递等物品。

吴瑶说,他和同事们负责服务53栋楼,有1418户、3500余名居民,其中大部分是没有电梯的旧楼宇,每天需要配送的物资有600多份。

每天奔波于各栋楼层与物资存放点之间,每天穿着防护服的时间不少于8小时,任务多时甚至长达12小时。参与支援的女性同样承担起沉重的物资搬运任务,累了就地休息一会儿,直至把物资全部配送完成。

皮肤长时间浸泡在密闭的防护服和汗水中,吴瑶的“三人小组”伙伴中,不少人生了痱子或出现过敏,工作时又红又痒,但没有人有怨言,大家都默默地坚持,以实际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高考转运专班工作人员在公交集团调度室指挥调度,监控各考点转运交通秩序(拍摄者:邓以健)

一个都不能少

6月25日上午,广东高考放榜。作为800多名高考生的“陪考家长”,在广州市教育基建和装备中心工作的王飞格外关注这一天。

王飞从不曾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身份参与高考:高考转运人。这一切是源于5月21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疫情与广州高考正面相撞。如何让考生平安、健康地完成为期三天的考试,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广东的答案是:应考尽考,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做好今年的高考工作,广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广州市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局际联席会议制度,高考转运班首次被纳入联席会议中,由分管教育的市领导亲自指挥,市政府副秘书长协调,市教育局牵头实施。

6月3日下午2:30左右,王飞所在的广州市教育基建和装备中心,接到高考转运工作的任务。

接到任务后,广州市教育基建和装备中心党总支非常重视,立即决定成立由中心副主任王飞带队、以邓以健、柯慧敏、伍菲、宋强、彭娇梅等同志组成的临时党员突击队,组成高考转运专班。当天下午3:30分左右,他们就召集了公安、交警、疾控、交通、政数局、公交集团等相关负责同志共同研究策划、布置实施,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爽多次亲自指导转运专班的工作。

面对从未遇到过的情况,转运专班从准备到实施的时间却只有两天半时间,要解决的问题,有不少。

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解决所有司乘人员、工作人员和考生出行的问题。在市政府办公厅的指导下,转运专班以市教育防控组的名义下发文件,对处在封闭管理区域、封控管理区域和高、中风险地区的考生以及密切接触者及次密切接触考生,做了三种类型的“穗康码”,并且明确规定了相关健康码的使用规则。同时,设计、制作并印刷了各类高考通行证件共9700件。

第二个问题是统计上述区域的考生人数和司乘人员信息。由于有些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当时都处在封闭或封控管理区域,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出现重复统计或漏报。为了确保数据准确,王飞和同事们连续作战,常常凌晨回家洗个澡,又马上赶回工作岗位。防控不断变化,数据也不停地在变。在各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最后剔除了107条重复数据,终于在6日上午完成了全市涉及48个考点800多名考生和司乘人员1017人的信息采集工作。

还有各种细节问题,比如司机与考生的交接、学校的通道等。转运专班得到公交集团强有力的支持,在选择人员、物质配备、车辆消毒等方面做得非常细致,确保了转运工作的顺利。

6日下午,转运专班和市公交集团组织了852名司乘人员进行高考前一天的演练,从学生的住所到考场实地走了一遍,确保时间准确、信息准确、路线准确。

6月7日,高考第一天。王飞像走上考场的学生一样,紧张忐忑。很好,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

6月9日,高考最后一天,情况突然出现。当天凌晨1时48分,转运专班接到疫情防控组通报,流调显示,执信中学一位考生是次密接触者,但此刻,这位学生已经入睡。转运工作小组与市教育防控组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和考生所在的番禺区教育局、考场等进行沟通。早上7:00,当“专车”到考生家楼下时,不明所以的考生一脸茫然。为了缓解考生的压力和不适,转运专班马上安排司机师傅在车上与孩子聊起了天,专班则在监控室里实时监控孩子的情绪。直到孩子在车里看起了书,所有人悬着的心才瞬间放下来,监控室一阵欢呼!

6月9日晚22时30分许,在芳村管控区,广州公交集团二汽公司疫情防控应急运输团队车长包师傅、吴师傅把他们负责接送的最后一名考生送到家。夜已深,管控区内的人们已经早早休息,小区路上漆黑一片。两位师傅开起车头大灯,为这位考生照亮了前方几百米的回家路。

深夜静默无言。这一幕,感动了仍然坚守在监控室里的所有人。王飞告诉本刊记者,“这一刻令我动容,它完美诠释了我们的考生转运工作不是一次冰冷的转运,而是有温度的,因为广州教育人坚信,总有一束光能够照亮黑暗,总有一份暖心会陪伴在考生左右。”

“猎鹰号”总指挥李慧源

为抗疫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李慧源又有一个多月没回长沙看孩子了。“任务没结束,走不开。”他告诉本刊记者。广州金域医学副总裁李慧源是一名有两个孩子的80后父亲,去年底调回广州工作,但孩子仍然在长沙上学。

2021年5月广州本土疫情发生后,金域医学和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实验室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单位联合共建了“猎鹰号”气膜实验室,以提高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核酸检测能力。李慧源正是“猎鹰号”气膜实验室运营总指挥。

本次体育馆搭建的陆续扩增到6组气膜实验室,由金域医学负责运营,其日检测产能可达18万管。李慧源就是“猎鹰号”气膜实验室运营总指挥。

为什么起名猎鹰?李慧源说,“这是钟南山院士亲自审定的移动实验室的名称,因为猎鹰看得很精准,行动又快速,代表又快又准,而这正是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的价值。”

有多快?传统实验室搭建要十多天,而气膜实验室从建设到投入使用不到24小时。“我们决定建立气膜实验室,广州市政府立即协调一个场地,即广州体育馆。30号下午场地考察, 31号凌晨搭建,当天晚上就完成,6月1号就正式投入使用。”

6月2号,李慧源和同事们启动另外三个气膜实验室,“第一期建了4个,到了6月12号,我们研判到珠三角地区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筛查,又搭建了两个。所以目前一共6个检测仓。”

李慧源算得上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战线上的一员老兵了,陆续参加湖北荆州、武汉“十天大会战”,以及北京新发地等疫情防控。

但这一次广州疫情有些不一样。李慧源说,一是病毒传染力强,传播速度快,加大了防控难度,也对快速完成大规模筛查提出挑战;二是对筛查时间要求更高,去年武汉完成全员筛查花了10天。广州人口超过两千万,要求三天就完成。“这也大大提高并检验了我们的检测能力。金域在广东的每天产能达到60万管,按照10管1的方式,每天可以做600万人的筛查。”

此外,这次广州筛查的手段更多了,过去是人工检测为主,这次核酸检测方面的自动化技术全部运用起来,效果非常好。

科技如何助力抗疫?李慧源有切身的体会。

他认为,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效率,需要把科学技术和运营管理进行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这方面,金域有很好实践经验。金域通过流程、技术和信息化三个方面的创新,为广州抗疫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首先,在流程方面,金域依托过去一年多积累的抗疫经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方式——通过总部中心实验室、“猎鹰号”气膜实验室、“猎鹰号”移动实验室协同作战。既可满足大规模筛查,又可以机动灵活的部署在荔湾重点疫区、白云机场、南沙港口等进行应急检测。

其次,在技术方面,过去传统的手工为主的操作方式升级成为自动化设备。全自动分杯系统、全自动核酸提取、全自动点样,全自动扩增等设备的运用,实现从样本开盖到扩增分析全过程90%以上流程自动化,做到无缝的“人机配合”,人员轮转,设备24小时不间断,把产能利用到极致。

此外,在信息化方面,大规模核酸检测中有大量的采样信息和检测数据需要传输、存储和处理,金域第一时间升级了实验室信息系统,开发了“十混一”、“自动下机文件处理、自动结果审批”、 “结果自动上传”等系统功能,确保检测报告可以及时发布并准确上传,让市民能尽早获知检验结果。

李慧源现在主要工作是指挥和调度好六个实验室的运转。每天下午接到检测任务,然后根据量准备物资、人员安排,以及相关的时间节点。“既要按时,也要保证质量。”他说,现在主要是防止实验室核酸污染,要不断做消杀;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对实验室内部环境做检测,否则一旦污染,会导致出现假阳性,给社会带来恐慌。

他说,任务很艰巨,节奏很紧张,但每一步都要小心严谨。

防控不能断,生产也不能断

6月24日零时起,深圳盐田港全面复工复产。不知道这个消息有没有让孙邦成松一口气?

作为广州港集团生产业务部部长,孙邦成这一年的工作,除了以往的生产运营,疫情防控也是主要内容之一。

但是5月21日之后,生产运营和疫情防控任务双双加重。

5月21日,盐田港国际货轮登轮作业人员例行检测中,发现1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疫情发生后,按照国家、省、市疫情防控的要求,盐田港实行有限作业,作业泊位由20个减至5个。这意味着原计划靠停盐田的部分货轮会分流到广州港的码头。

因为盐田港疫情的出现,广东省各个港口加大了疫情防控力度。对孙邦成来说,要参加省市区等多次防疫专题会,跟进相关防疫政策,并做好转达、贯彻、落实。每天下午5点开始的国际航行船舶等轮和港口码头作业人员疫情防控专项整治一日一研判会议,也是新增的众多日程之一,这个会议由广东省交通厅主持,各地交通管理部门参加会议。

同样在5月21日,广州荔湾区出现首例本土患者。为了防止社区传染,疫情出现之后,广东广州上下两级政府都收紧防控,对港口生产也加大了防疫管控措施。

对于广州港来说,除外防输入(外来船),内防感染(社区)的双重防控之外,作为国际贸易通道,还要保持货物安全流通。

据孙邦成介绍,五月下旬以来,受疫情对华南港航物流行业影响,加上苏伊士运河塞港滞后影响,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全球海运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全球供应链物流链更加脆弱。华南主要港口都在高位运行,堆场爆满,但周边港口疫情出现后,很多船只不能正常挂靠,班轮不能正常运作。

孙邦成所在的广州港集团充分发挥 “穿梭巴士”,即连接南沙港区与珠三角各个中小码头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WGO过闸模式,用水路运输替代公路运输,降低客户陆运堆场进闸等手续,实现时间成本、物流成本“双下降”。

广州港集团副总经理宋小明6月21日向媒体介绍,广州港不断优化精准管控措施,实施流经港口人、车、船、物的全闭环管理,外防输入“守国门”,内强统筹保疏运,全力保障华南地区国计民生物资供应及物流链供应链畅通等情况。

比如,严格落实一周核酸检测、两套衣服更换、三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管理要求。在涉及外贸船舶作业的港口码头设置船舶专用岗亭,配套洗手器、防护服、消毒水及医用垃圾桶等应急防护物资。根据船舶风险等级并设置24小时疫情防控监督员全程值守、记录。

“码头每天都有班子成员24小时值守,疫情防控不能断,生产也不能断,和客户户沟通,和货代、船代、口岸、铁路等各个部门的沟通不能断。”孙邦成说,这段时间大部分人周六周日都不休息,他自己也建了许多微信工作群,“不仅我这个部门,其他部门同事也一样忙碌。为了保证港口正常协调运转,所有人的工作量都加大。”

不过,他认为这也是一种锻炼。“第一,处理和应付高强度工作的能力得到锻炼;第二,在疫情应急管理处置方面,个人能力也得到锻炼。比如,在统筹协调等有序分工中,沟通和组织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了业务能力。”

针对疫情导致的流通不畅,如何抓关键,既保证生产有序,又防控好疫情,孙邦成说,“这对广州港的所有人都是锻炼和挑战。”

广州青年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副队长谢栋兴(右一)和他的队员们(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供图)

这座城市需要大家一起守护

“从5月21日至今,我已经增加了至少500个微信好友,组建了100多个微信工作群。”谢栋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90后的谢栋兴从15岁起就参与志愿服务,是广东省五星志愿者,志愿服务经验丰富,曾在广州亚运会、亚残会中荣获志愿者先进个人。他也是一名志愿服务的培训师。

5月21日,本轮疫情中的第一个本土病例在广州荔湾区出现。广州志愿行动迅速作出反应。5月23日,在团广州市委的部署下,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就紧急面向社会各界发出招募令,建立一支由精干力量组成的广州青年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

此次广州战疫,29岁的谢栋兴主动请缨,成为应急志愿者储备队的常务副队长。应急志愿者储备队的主要任务是紧急支援全市各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需求,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协助各区团委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和防疫重点保障物资的整理与运输。

同时,储备队还要不断完善防疫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与上岗流程,为上岗志愿者做好各项安全防护保障,做好在岗服务过程的信息记录、离岗后的健康跟踪与志愿服务时数的录入等细致的工作。

不亲身体验,很难想象千头万绪的工作堆在一起的繁琐。好在,广州早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广州团市委对志愿者的调度集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区级“属地化+首应制”调度集结方式,以各区团委为调度主体,建立志愿者储备库,根据街(镇)团组织提出的志愿者需求,迅速在本区域内调配到位;第二种是市级“接单式+抢单式”调度集结方式。当各区志愿者力量无法及时供给、调配时,由团广州市委根据需求进行任务派发,各应急分队志愿者及时响应、迅速抢单接单,实现定向匹配对接。

谢栋兴和他的几百个伙伴是这种“纵向式”调度方式的终端。他向本刊记者讲述了其中一个案例。

6月19日19:45分,储备队从需求池收到天河区凤凰街道高塘石社区的紧急需求。

20:00分,储备队确定领队与服务点保障情况,完成对接并在各大微信群发布紧急招募信息。

20:10分,第一批符合健康要求的6位储备队志愿者刚在家里放下碗筷,就报名参加当夜的值守和支援前线服务,有一位志愿者晚饭还没吃,就在路上一边啃鸭腿,一边火速赶往现场。

20:20分,陆续有第二批志愿者积极响应,储备队收到来自荔湾、白云、黄埔、番禺等地志愿者的咨询与报名。来自中建五局、珠江实业、环投集团的志愿者已经动身出发。

20:30分,第三批志愿者动员响应到位,最终在30分钟内紧急招募到55名志愿者,其中符合核酸检测要求和疫苗接种要求的志愿者有45人,可值守深夜志愿服务的有38人。

21:30分前,最终确定的第三批34名志愿者全部到达服务点高塘石社区核酸检测点。

21:45分,志愿者的口罩、面罩、防护服等现场保障落实到位。

23:41分,现场志愿者与负责调度的总指挥谢栋兴沟通,核酸检测现场即将在30分钟后结束,志愿者赶往高塘石另一个社区服务点。

第二天凌晨01:39分,志愿者结束服务并在离岗前做完核酸检测,踏上回家路。回家后继续在微信群发送个人服务心得总结。

03:11分,最后一位志愿者在群内报告平安到家。

……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一支擅打硬仗的“队伍”。

在谢栋兴看来,这轮疫情中最让他感动的是广州的志愿者们全部做到有备而来,无论是动员机制、志愿者保障还是志愿者培训,都体现出充分的“专业性”。这主要得益于广州庞大的志愿者群众基础、丰富的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以及坚实的志愿服务组织运转体系。多年来,广州已经构建了“市-区-街(镇)-村(居)”四级组织体系和“直属团组织对接服务辖区、街道”的联动机制。团市委借助“志愿时”管理系统,依托庞大的志愿者群体,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应急事件,党组织、团组织发出号召,志愿者就能迅速投身一线。

截止到6月23日,广州全市各区储备志愿者超过3.1万人,有效调度了近13.5万人次青年志愿者参与属地防疫志愿服务,服务时长超79.4万小时。

“广州这座城市需要广大志愿者一起站出来守护她。”谢栋兴的这句话代表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


评论区